今日頭條
一場恢弘的《紫禁城》敬獻新春華夏禮樂的莊嚴與典雅翩然而至
東方網記者熊芳雨1月20日報道:2020年12月30日晚,在故宮博物院的特別支持下,上海民族樂團《紫禁城》曾作為紫禁城建成600年紀念活動之一與大家辭舊迎新,并通過騰訊視頻直播,收獲了超30萬人次的點擊觀看,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和好評。2025年《紫禁城》再度回歸,昨晚,上海民族樂團新年音樂會《紫禁城》在捷豹上海交響音樂廳精彩上演,這也是《紫禁城》改編為音樂會版的首次演出。

厚重宏大、細膩委婉的多元聽覺體驗,表達著對中華文明歷久彌新的敬意和美好祝愿。建筑與音樂和諧交融,大美山河仿佛就在眼前。
第一篇章《中華禮典》全新詮釋禮樂文明,華夏禮樂的莊嚴與典雅翩然而至。樂團彈撥樂聲部的5位演奏家曹蘊、沙漠、陸莎莎、李霖、李勝男與樂隊帶來第二篇章《卉木拾音》,以婉轉細膩的微觀視角聚焦于精巧的木結構建筑。溫潤仁和,如木材質給人的感受;輕盈精巧,如木結構蘊藏的智慧。這座世界規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筑群,承載著大國工匠精神,也述說著中國人的古老天地觀。
第三篇章《風雨滄桑》樂團管子與嗩吶演奏家姜峰和閆晉龍,以雙管子與樂隊的音樂語言回望歷史,回溯紫禁城的歲月沉浮。第四篇章《文明之光》,以恢宏的樂隊講述今日紫禁城的創新與創造,仿佛文明之光穿越歷史的塵煙依然溫暖而耀眼。
春有百花,夏有月,秋有銀杏,冬有雪。每一篇章之間依次分別插入前奏曲《春》《夏》《秋》《冬》,由樂團笛子聲部首席金鍇、胡琴演奏家盧璐、笛子演奏家高雅和特邀古琴演奏家高欣然聯袂呈現,詮釋紫禁城季節之美和生命張力。
其中樂團笛子聲部首席金鍇演繹的《冬》,有觀眾評價為,“讓人聆聽到了紫禁城的冬日美景,雖冬雪飄飄,但是卻感到一絲暖意,悠遠綿長。”
金鍇說:“首演時我非常喜歡的納蘭詞《浣溪沙》:’殘雪凝輝冷畫屏,落梅橫笛已三更,更無人處月朧明’。這種略帶惆悵疏冷的意境給我很大的啟迪與靈感。五年后,我個人對作品的感受與心境略有不同,在與指揮家、作曲家溝通,交流彼此新的思考,想在此基礎上表達出一些不一樣的想法與感覺。”
本場音樂會由青年作曲家李博禪作曲,駐團指揮姚申申執棒。李博禪告訴記者,這次的《紫禁城》音樂會版,在五年前版本的基礎上對作品進一步打磨優化,篇章和音樂內容更為緊湊,并且在民族管弦樂的音響平衡上做了更適合音樂廳演奏的配器調整,希望在新春到來之際,音樂會版的《紫禁城》不辜負每一位聽眾的期待。
時隔5年再次排演,樂團主創團隊對藝術呈現不斷探索追求,針對不同劇場設計定制舞臺方案,在音樂呈現上也做了新的設計。比如,第三章《風雨滄桑》原本的管子獨奏與樂隊,變為由2位演奏家共同呈現的雙管子與樂隊。“作為表演者來講,在《紫禁城》中我們要更多考慮音樂表現與整個主題音樂會的契合度。”第一參演《紫禁城》的管樂演奏家姜峰說:“我們除了準備自己的樂章,還需要花大量時間聆聽其他樂章的音樂,感受整個套曲的氛圍,做到風格統一、調性匹配,在這樣的基調下,再融入個人對音樂的理解,相信這樣演繹出來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動自己,感動觀眾。”
記者還從上海民族樂團了解到,2025年新春期間,上海民族樂團演出精彩不斷。2月3日,《國樂中的十二生肖》將在凱迪拉克·上海音樂廳下午場連續上演兩場演出。生肖計時,傳承千年,音樂會專為親子家庭精心設計打造,將民俗文化與藝術教育相結合,以原創的國樂樂曲、精美的動畫形象、有趣的生肖故事,為孩子們打開國樂的大門。2月12日(正月十五),《歡樂祥和團圓年》2024-2025演出季閉幕音樂會將在元宵當日與觀眾朋友們共慶佳節,傳遞團圓喜慶的全新氣象,以溫暖國樂送上真摯祝福,奏響精彩紛呈的動人樂章。
上一條:春節守歲話養生“益壽良方”普大眾
下一條:返回列表
聲明: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,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網觀點,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投資有風險,需謹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