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頭條
?“智造之城”+“魚米之鄉”?蘇州科技強農結出累累碩果
無人駕駛電動拖拉機、智能田間管理機器人、AI模擬農場體驗平臺、24小時售賣 “嚇煞人香”碧螺春數智茶機器人……走進今天的2025蘇州科技強農大會展區,人們仿佛走進了一個現代科技主題館。現場,從前沿農機裝備展示,到AI+農業展區、現代科技農業成果展區,蘇州全面展示從“田間”到“云端”的鏈接和變化,蘇州現代農業的威力和魅力盡顯無遺。
魚米之鄉,詩畫江南。2025蘇州科技強農大會現場的一幕幕是蘇州科技強農的生動剪影。在古城蘇州,智能科技正掀起從起壟到收獲的全鏈條革命,在智能科技的加持之下,“智造之城”與“魚米之鄉”相得益彰,工業大市蘇州的現代農業發展同樣精彩紛呈。
數據顯示,“十四五”時期,蘇州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,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水平不斷提升。目前,蘇州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4.6%,位居全省首位,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。面向未來,蘇州將把科技強農作為“三農”領域牽引性、撬動性的戰略工程來抓,提升蘇州農業科技創新能力,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。
在蘇州,科技強農戰略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。今年4月2日,蘇州拉索生物芯片科技有限公司二期研發和生產中心正式啟用,標志著我國分子育種“卡脖子”技術——固相芯片產業化生產步入產能擴展新階段,可支撐每年數百萬計樣本的芯片檢測需求,以國產“芯”育中國種,以自主創新技術護航糧食安全。目前,固相芯片技術已應用于品種真實性鑒定、全基因組選擇育種、標記輔助選擇育種、譜系鑒定等關鍵環節,助力打贏種業翻身仗。
蘇州重農傳統源遠流長,歷來有“蘇湖熟,天下足”的美譽,改革開放以來,走出了“工強農也強”的協調發展道路,扛起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責任。于蘇州而言,靠科技抓住“種子”和“耕地”兩個要害,既能在源頭上提升產能品質,也能更好地守牢耕地紅線、破解資源制約。
多年來,蘇州在種源保護與品種選育方面亮點紛呈。蘇州在全省率先系統性開展種質資源基因組全測序與鑒定評價,累計育成水稻、蔬菜、果樹等新品種超過100個,2024年審定通過的中華絨螯蟹“陽澄湖1號”、草魚“滬蘇1號”填補我市水產新品種選育空白。建成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1家,省級特色優勢種苗中心43家、商業化育種創新中心6家。全市現有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9家,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6個,省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17家,數量位居全國、全省首位。
同時,蘇州耕地建設保護量質齊升。全市永久基本農田面積167.56萬畝,其中建成高標準農田近125萬畝,耕地質量實現全域常態化動態監測,建成國家農業科學土壤質量觀測實驗站1個,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高標準農田管理系統,通過遙感和GIS技術實現耕地資源的精準監控。深入實施化肥減量增效行動,推廣測土配方施肥、側深施肥和機械深松耕等技術。
當前,蘇州正突出優土、優種、優產、優儲、優銷“五優聯動”,以科技為支點、激活農業全要素,全面提升土地產出率、勞動生產率和農業資源利用效率,更好滿足特大城市千萬人口吃飽吃好需求,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。
近年來,蘇州全力打造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重要陣地。生物醫藥產業是蘇州的“一號產業”,豐富的技術人才、創新研發、產業配套等資源要素,也推動了蘇州在動物生物醫藥產業方面形成優勢。目前,蘇州全市集聚了9家動物生物獸藥相關企業,其中獲證企業6家。僅蘇州工業園區就有持證獸藥生產企業5家,獸藥經營企業6家,動物病原微生物實驗室12家,動物診療機構32家,潛在動物生物醫藥領域企業近40家。慧療生物是專門從事mRNA動物疫苗研發的企業;碩騰生物是知名動物保健品生產企業亞太區工廠;天康生物動物疫苗產值接近10億元,在全國動物疫苗行業中名列前茅。
在蘇州,推進科技強農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重要陣地。一方面,蘇州擁有3個萬億級產業、6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,集聚蘇州實驗室、“一區兩中心”、眾多高新企業等高端創新要素,具備率先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明顯優勢。
另一方面,蘇州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4.6%、位居全省首位,已具備良好基礎,通過構建以市場為導向、以企業為主體、以產品為核心的農業產業科技創新體系,聚焦重點突破關鍵技術,聚力打通成果轉化堵點,有助于提升城市創新體系整體效能,也為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貢獻。
蘇州農林牧漁業態齊全、應用場景豐富,與前沿科技的契合性強,為低空經濟、人工智能、高端裝備、生物醫藥等新興科技賦能農業提供了廣闊空間。
目前,蘇州建成市級“全程機械化+綜合農事”服務中心112個,特色農業機械化示范基地129個。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99%,設施農業、林果業、漁業等特色農業機械化水平達82%。擁有糧食生產“耕種管收”環節智能農機裝備939臺、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904臺,累計建成省級糧食生產“無人化”農場11家,位居全省前列。
蘇州還以探索實踐智慧農業國家改革試點為契機,大力推動農業領域的“智改數轉網聯”,發布6類智慧農業農村建設與評價地方標準,搭建作物云、農田云、寵物云等一批行業應用,累計建成智慧農業生產場景86個,智慧農村206個,培育智慧農業品牌30個。截至2024年底,全市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超74%,建成省級數字農業農村基地22個,數量連續4年全省第一。
科技強農戰略全面助力蘇州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。近日,農業農村部、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2部委聯合發文批復2024年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拓展試驗任務,蘇州市的“探索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”成功入選,是唯一以“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”為主題開展探索試驗的地區。
在蘇州,推進科技強農是探索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。近年來,蘇州先后實施兩輪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,并取得明顯成效,是唯一承擔該項國家級改革試點任務的城市。
科技創新能力強不強是衡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。
近年來,蘇州聚焦農業重點領域,保持財政資金投入力度每年只增不減,確保土地出讓收入8%用于農業農村。成立“蘇州市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合作聯盟”,暢通農業科技金融服務渠道。近三年累計支持科技創新項目207項近3000萬元,重點項目實施“揭榜掛帥”機制。
在創新主體方面,蘇州目前全市建有省級農村科技服務超市31家,累計培養農業領域技術經理人56名。累計培育省農業科技型企業84家,涉農領域高新技術企業98家、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及中小企業11家。擁有全國農業500強企業4家,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9家。累計培育主板上市農業企業5家,分別有4家和11家企業入選省農業全產業鏈“鏈主”企業和骨干企業。
人才載體上,蘇州已累計培育認定高素質農民15468人,累計培養定向委培生1854人,評定興農科研英才44人。現有國家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1個、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7個,省級以上農業星創天地22家,國家農業產業體系試驗站3家、省級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推廣示范基地29家。
上一條:全年綜合單房收益超357元,柏曼酒店改造存量連鎖后收益表現亮
下一條:返回列表
聲明: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,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企業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網觀點,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投資有風險,需謹慎。